当前位置:中国广告人网站>创意策划>策划实战>详细内容
开封城市策划手记(上)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社 时间:2008-12-27 字体:[大] [中] [小]
-
城市形象策划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但是已经形成共识。城市形象从软硬的角度来分,硬性的指标是城市的经济和城市建设,它们是城市的地位标志。软性指标就是城市的信仰和精神。从实践层面上讲,城市形象由三个重要部分构成:即城市经济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形象最为重要的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城市的定位问题也就是一个挖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魅力中国》杂志第一大主打板块就是“新城市”,力图通过解读城市,多视角彰显中国城市个性,通过包装城市,打造城市名片,全方位展示中国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的打造以及和郑汴融城,让我们有机会也有责任深入开封这个古都。切入点在那里?《魅力中国》杂志一直在寻找最佳时机。
狂想序曲:倾城计划
3月5日,春寒料峭,开封包公湖畔游荡着几个身着古装的人,衣带飘飘。在开封,只有景区里的人才会穿古装,而这几位则是一群DV爱好者,他们的目的是想把开封城墙以内的区域变成景区,全民穿古装。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是36岁的开封网民“五黄”。
“这是一场大戏,城市是舞台,市民是演员,上演的是一幅画卷,刷新的是历史的天空。”“五黄”在开封宋韵论坛上公布了自己的这个策划,并起名为“2008倾城计划”。
“2008倾城计划”的第一阶段是“满城尽穿古衣装”。今年3月,实现第一批古装亮相。4月,第二批古装亮相,人数争取达到100人。10月开封菊花花会时,总人数争取超过2000人,再现《清明上河图》上所描绘的景象。目前,“五黄”已经说服一个网名为“欢乐宋”的酒吧服务员着古装服务,他还计划在书店街古街区商铺发展古装队伍,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开封人的自豪感,同时实现自己“一切皆有可能”的人生信条。
“五黄”在“倾城计划”中这样写道: 2008年奥运会期间,诸多老外拥向中国,他们只要一到开封就傻了眼:只见大街上,车水马龙,并无机动车辆,也无现代化的污染。过往行人皆穿古装,且每人手持一份旅游地图,悠然自得地招呼着进城的来宾。酒楼茶肆随处可见,幡子做的招牌迎风飘摆。医生不叫医生,都叫郎中;城里没有警察,都是捕快。因为没有汽车,满城都是轿子和人力车,还有小孩子的脚踏车,交警也只好穿古装,坐在用岗楼改成的凉亭里为人指路,还喝着“功夫茶”。街上到处都是卖汴绣的、卖陀螺的、卖风筝的、卖字画的……还有宋朝标准国语速成训练班和《如何说好开封话》的光盘。
全球唯一的一所古代贵族学校也在开封应运而生,而且专收洋学生。学校教他们宋代贵族的生活方式,课程包括四书五经、少林武功、太极拳、琴棋书画。学生必须用开封话背诵课文,不会背书就用戒尺打手心……
为了获知旅游管理部门对自己的计划是否感兴趣,“五黄”特地带着计划书去了一趟开封市旅游局。局长开会去了,该局计划统计科科长杨晓伟接待了他。
“五黄”的举动让杨晓伟想起了当年兴建宋都御街的事。宋都御街是条商业街,整条街上都是仿古建筑,有关部门也要求御街商户都要着宋装经营。但是大部分商户都表示了抵制,如今没有一个商户着古装。由此杨晓伟认为“倾城计划”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杨晓伟说,此前不止一人提出过类似的计划,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杨晓伟说,实施“倾城计划”,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先要做通全体开封市民的思想工作;二是要选好切入点,还需政府引导。宋装远没有现代的装束简洁,要让市民脱下已经穿习惯的现代装换上宋装,这个过程相当艰难;政府介入需要财力、精力,目前开封市政府并不具备这个财力,精力上更是无暇顾及。
历史学博士、旅游文化史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程遂营教授在家中接待了慕名而来的“五黄”。见到“五黄”一身白衣飘飘,程遂营笑出了声,说他“底子”好,穿这一身很漂亮。程遂营说,“五黄”作为开封人,如此举动其实是表达了他对古城的热爱,这是开封人的古都情结。
程遂营认为,全民穿古装,由此打造独一无二的“宋城”的确有点意思,但操作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开封有80万人,涉及各行各业,全民统一着古装,太难了。他建议,可以尝试在某个区域开展这样的活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作为开封对外宣传的手段。
开封,复活还是死去?
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本刊执行主编郭力在社领导的安排下,迅速在河南主流报纸发表观点,支持倾城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关系到开封的重新定位,以及郑州和开封的城市分工问题。“倾城计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开封主动的觉醒,堪称古都开封在市场经济中积极寻找突破口和发展方向。“倾城计划”具有可操作性,符合郑汴融城后开封在中原崛起版图中的战略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牵头,协调服装、旅游等各方,共谋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郑汴融城,体现杂志关注城市的理念,本刊执行主编在第二届中博会开幕前夕,6天内写下2万字的文章,以冰冻千年为网名,在大河网分析开封的千年兴衰成败,开封市长公开做了解答,《开封日报》、《汴梁晚报》均以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
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是这样报道的:
点击事实
第二届中博会开幕前夕,在大河网大河论坛出现了一篇引人注目的帖子——《开封,复活还是死去?——从“中博会”看开封》,作者是网民冰冻千年。这篇长达两万余字的帖文,以其深入、独到的分析,真挚、诚恳的态度感染了众多网民,点击量很快达到一万余人次。这篇网文甚至吸引了开封市市长周以忠的目光。他在前不久做客开封网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主动提起这篇文章,给予了很高评价。时至今日,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
开封,复活还是死去?
——从中博会看开封(节选)
2007年4月4日,星期三。郑州。花园路车水马龙,新郑机场客机次第升降。十几天后,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将在这里举行。
而离郑州35分钟车程的开封,阳光明媚,宁静如水。
与郑州的热闹相比,开封人有自己过日子的方式。对于开封来说,与这样的热闹无缘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
但是包公湖的水面,还是偶尔会被几块石头砸出波澜。一年前,《纽约时报》评论版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云烟》。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否起到了警醒自大的美国人的初衷,但它给远在中国的开封和河南带来的震撼是前所未有的。
文化是开封的灵魂,历史上,开封一次次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起来,人们不离不弃,逃了又来,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气韵。但在今天,当它面对的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资本和财富的时候,曾经让它盛极一时的市井文化和贵族意识成了它最大的羁绊和镣铐。
但开封毕竟是开封,它不同于洛阳的厚重和雍容,也不同于郑州的新锐和激情。长久以来,开封的人口结构一直没有改进,外出人口很少,外来移民更是几乎没有。这种强烈的自我认同意识和长期封闭落后的观念互相加强,让开封人变得越发敏感和矜持,而这种病态的心理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可以预期的。
开封,你被谁抛弃?
谁抛弃了开封?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问,当初是谁、为什么会选择开封?
历史,曾经选择了开封。历史,同样抛弃了开封。
开封市民唐逸在大河网发帖:“公元1000年左右的时候,会看到我们大宋王朝国都市井繁华、人民康乐的胜景。世界上还有哪个城市会拥有能出东京汴梁之右的胜景?可当我们的后人试图找寻这些胜景的碎片或仅是遗迹的时候,他们忽然发现这个城市已经被剥夺了城市的主体资格成为一个商业城市的远郊。”立马,他的帖子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开封建城之初,名为“启封”,是“启拓封疆”的意思。到了汉朝,为了避汉景帝刘启之讳,而改名为开封。遗憾的是,“开封”这个和开放之意不谋而合的词语,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像其本意一样给这座古城带来一阵阵新风。
郑开大道能冲击固有的皇城根意识吗?
在中原大地近年轰轰烈烈的发展大潮中,古城开封的衰弱和失语,似乎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造成开封失语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文化底蕴支撑的皇城根意识吗?如今,郑开大道的车流能冲击开封人固有的皇城根意识吗?
开封一位媒体人士认为,“开封人的贵族气质浓郁,虽然开封没落了,但是皇城根思想很重。”现在的开封人很矛盾,既自豪又自卑,既骄傲又失落。在这种心理下,让开封做郑州的“东郊”,即便是句玩笑话,也让他们感觉有点不舒服。
有人说,开封人活在历史里。这话虽然有点过,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开封人对古都的依恋。这种依恋是深刻的。
郑州创意村 QQ 29731254